|
汤中立,男,1934年生,安徽安庆人,长安大学教授,中国工程院院士,矿产勘查专家,矿床地质学家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。历任祁连山地质队、甘肃第六地质队、甘肃区调队的技术员、工程师、总工程师、甘肃省地矿局的副局长、总工程师,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;原地矿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顾问。数十年来,他一直致力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岩浆矿床的研究工作,先后出版学术专著7部,译著2部,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。 |
|
|
毛景文,中国工程院院士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现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。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,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,国际SCI检索刊物《Ore Geology Reviews》副主编,《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》副主编和《Acta Geologica Sinica》副主编,国内核心期刊《矿床地质》主编,长安大学、河北地质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和武汉)、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教授。国际矿床成因协会(IAGOD)主席,经济地质学家协会(SEG)理事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(SGA)理事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-373和IGCP-473副组长。 |
|
|
陈毓川,1934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。矿床地质专家。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。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主任、副研究员,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所长,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、司长、研究员,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,地质部总工程师、地质调查局局长,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,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。现任国土资源部研究员、总工程师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南京大学、北京大学、长安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. |
|
|
郑绵平,地质学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1934年11月出生于福建漳州,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,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,矿床地质所研究员,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。他研究软类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42年,在中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篇,专著5部,对青藏高原盐湖和盐矿勘查评价进行了系统和创新性研究,取得若干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,为我国拥、硼、钾盐类资源的发现、勘查与开发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提出盐境地质生态学、“盐湖农业”及盐湖学研究体系。 |
|
|
裴荣富生于1924年8月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,获理学学士学位,历任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,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(iagod)兼协会大构造与矿床专业委员会(ctod/iagod)副主席。 |
|
|
翟明国,前寒武纪与变质地质学家,中国科学院士,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座教授,以及西北大学和浙江大学讲座教授,7所大学兼职和客座教授。担任9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副主任和委员。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,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、二等奖两项,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一等奖两项,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,何梁何利科学技术(地球科学)奖。发表SCI论文200余篇,SCI引用>20000次。承担过国家、中科院、基金委多个重大、重点(包括973项目)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。曾在多个国际和全国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: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委员,国际冈瓦纳研究会执行委员(中国委员会主席),中国地质学会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、岩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、理事或常务理事;《岩石学报》主编、2个国际学术刊物和10个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、编委。 |
|